电话:15310821309(可加微信)
电话:15310430939
微信:84801871
Q Q:84801871
邮箱:84801871@qq.com
网址:http://www.ztsdwl.com
地址:
江北区:重庆市江北区华新街江湾城十栋2504(轻轨华新街站一号出口)
渝中区:重庆市渝中区大坪英利国际广场2栋(轻轨大坪站6号出口)
80多年前✿✿✿,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活跃着一支年轻的新闻队伍✿✿✿,他们以笔为刀枪✿✿✿,在枪林弹雨中✿✿✿,以才华和生命✿✿✿,传播党的声音和主张✿✿✿,记录抗战历史尊龙凯时✿✿✿,凝聚抗战信心✿✿✿,鼓舞抗战热情✿✿✿,被誉为“民族的号筒”✿✿✿。
踏访这片红色热土尊龙凯时✿✿✿,拜谒新闻前辈是我久有的愿望✿✿✿。位于太行山脉深处的河北阜平尊龙凯时✿✿✿,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于敌后开创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晋察冀中央局的机关报✿✿✿,随着晋察冀边区根据地一起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创刊最早✿✿✿、连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大区党报之一✿✿✿。
到达阜平城南庄已近晌午✿✿✿,骄阳似火✿✿✿。远远望去山峦叠嶂绿意尽染✿✿✿,而眼前的庄稼地绿油油的透着油亮亮的光✿✿✿,一眼望不到边际✿✿✿,大清河✿✿✿,胭脂河蜿蜒环绕✿✿✿,盛夏✿✿✿,这里的平均温度要低于平原✿✿✿。多么幽静祥和的村庄✿✿✿,此刻无法想象✿✿✿,80多年前在这片土地上✿✿✿,那支年轻的才华横溢的新闻队伍✿✿✿,我们的前辈✿✿✿,他们是怎样以笔为刀枪人像摄影✿✿✿。✿✿✿,记录抗战历史✿✿✿,凝聚抗战信心✿✿✿,鼓舞抗战热情尊龙凯时-人生就是博z6com✿✿✿!✿✿✿,在枪林弹雨中✿✿✿,为传播党的声音和主张✿✿✿,把青春才华甚至生命投入伟大的抗日斗争中✿✿✿。
走进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凝望一件件展陈✿✿✿,我一次次被震撼✿✿✿。在文化版块区域✿✿✿,其中有三幅黑白影像的新闻图片✿✿✿,深深打动了我✿✿✿,也深感这些新闻图片作为史料的珍贵✿✿✿。
有一幅题图为“树叶训令”✿✿✿,画面显示的是✿✿✿,在一棵高大的树上✿✿✿,有一个年轻农民正倚在较粗的一个树杈上采摘树叶✿✿✿,脸上带着兴奋✿✿✿,树下一群大人和孩子✿✿✿,大多穿着粗布衣服✿✿✿,有的头上还裹着毛巾✿✿✿,虽然看不到他们的表情✿✿✿,但从他们仰着头望着高高的大树伸开双臂的样子✿✿✿,可见树上树下的人是一样的兴奋✿✿✿。图片说明注有✿✿✿:
部队所有的伙食单位✿✿✿,一律不准采摘杨树叶✿✿✿、榆叶✿✿✿,也不准在村庄周围挖野菜蜜芽地址永不失联2022✿✿✿,这些东西要留给驻地群众蜜芽地址永不失联2022✿✿✿。人民子弟兵绝不与民争食✿✿✿。
它记录了抗战时期✿✿✿,1941年9月✿✿✿,日军出动7万人对晋察冀边区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残酷的秋季大“扫荡”✿✿✿,1942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春旱✿✿✿,晋察冀军民严重缺粮✿✿✿,新生的树叶成了军民的日常口粮✿✿✿。
春天来了✿✿✿,树上的树叶长出了嫩叶✿✿✿,于是就有了“树叶训令”✿✿✿,当老百姓们看不到战士们采摘树叶✿✿✿,很是奇怪✿✿✿,知道真相后✿✿✿,纷纷找到部队要求取消训令✿✿✿,因为八路军也要吃饭✿✿✿,还要打鬼子✿✿✿,军队爱护百姓常用镜头✿✿✿,✿✿✿,百姓更应该与八路军共渡难关✿✿✿。
时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向老百姓做了耐心的解释✿✿✿。部队机关普遍制定了节约粮食计划✿✿✿,所有脱产人员除伤病员外每人每天节约一至二两粮食救济百姓✿✿✿,聂荣臻也不例外✿✿✿。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蜜芽地址永不失联2022✿✿✿,军民团结终于度过了难关✿✿✿。
这幅反映抗战时期晋察冀军民鱼水深情的新闻图片✿✿✿,在当时摄影还处于黑白胶片时代✿✿✿,特别是在炮火纷飞的抗战时期✿✿✿,一幅图一道训令成为一段佳话✿✿✿,更是军民团结一心✿✿✿,抗击侵略者的动员令✿✿✿。如今图片虽经数十年早已斑驳✿✿✿,但仍是一幅不可复制的经典新闻摄影作品✿✿✿。他让今天的我们更加的坚信✿✿✿,中国新闻记者既是站在时代最前沿的瞭望者✿✿✿,新闻的采写者✿✿✿,更是历史的记录着✿✿✿。
又一幅图片画面挽住了我的视线建筑摄影✿✿✿,这是一幅黑白影像合影照✿✿✿,画面中的人们穿着并不统一✿✿✿,但人人胸前都拥抱着一支长枪✿✿✿,有坐在地上的✿✿✿,有坐在石头上的✿✿✿,有靠在树旁的✿✿✿,脸上的表情依稀可见是小憩的瞬间✿✿✿,数一数大概有50余人✿✿✿。图片文字说明注有✿✿✿:
被誉为“民族的号筒”的《晋察冀日报》✿✿✿,其前身是《抗敌报》✿✿✿,1937年12月11日在阜平县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创刊✿✿✿,1940年11月7日✿✿✿,改为《晋察冀日报》✿✿✿,报纸的内容也从最初以报道战事✿✿✿、选用中央社和苏联广播稿为主✿✿✿,慢慢变为由国内新闻✿✿✿、国际新闻✿✿✿、通讯✿✿✿、社论✿✿✿、诗歌✿✿✿、漫画等为主✿✿✿,并创办了副刊《老百姓》✿✿✿。成为根据地军民了解八路军抗战和根据地政策的主要渠道✿✿✿,也是边区党政军民对敌作战的重要宣传武器✿✿✿。
《晋察冀日报》在办报过程中✿✿✿,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为适应游击办报的需要✿✿✿,方便排字工人把7000字字盘改为3000字字盘✿✿✿,以减少字盘重量✿✿✿,报社要求编辑和记者写文章都限定在3000字以内尊龙人生就是博官网登录✿✿✿,✿✿✿。同时✿✿✿,全部设备精简到用八匹骡子就可带走✿✿✿,因此就有了“八匹骡子办报纸✿✿✿,三千字内著文章”的由来✿✿✿。
1941年✿✿✿,敌人出动数万兵力连续25天疯狂“扫荡”✿✿✿,报社克服一切困难出版了23期报纸✿✿✿,人们只要看到《晋察冀日报》✿✿✿,就会说✿✿✿:我们的报纸一直在出版✿✿✿,我们的根据地会强大✿✿✿,会胜利的✿✿✿,极大地鼓舞了边区人民抗日士气✿✿✿。
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名篇经典作品✿✿✿,如《狼牙山五壮士》《回民英雄马本斋》《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冀中的《地道战》✿✿✿、白洋淀的《雁翎队》……都是出自《晋察冀日报》的新闻前辈✿✿✿。这些文章如战斗檄文✿✿✿,民族的号角✿✿✿,也成为人民军队新闻事业和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阶段和里程碑✿✿✿。
另有一幅图✿✿✿,同是黑白摄影✿✿✿,从画面看✿✿✿,是两名战士成卧姿瞄准正前方准备或正在射击的影像✿✿✿,旁边的凹凸山坡上尘土飞扬✿✿✿,而最明显的是他们身上都背着行军背包装备✿✿✿。最下方有一行图片说明是这样记载的✿✿✿:
1943年反扫荡中✿✿✿,画报社专门成立保护底片战斗小分队✿✿✿,提出“人在底片在✿✿✿,人与底片共存亡”的战斗口号尊龙凯时 -人生就是博!✿✿✿,✿✿✿。
这里的画报社指的是《晋察冀画报》✿✿✿,是中国共产党出版的第一份大型摄影画报尊龙凯时✿✿✿,创刊于1942年7月1日✿✿✿,即为《解放军画报》前身尊龙凯时✿✿✿。
凝望两名卧姿的新闻战士✿✿✿,仰望“人在底片在✿✿✿,人与底片共存亡”这12字号令✿✿✿,战争的硝烟虽已过去✿✿✿,但世界并不太平蜜芽地址永不失联2022✿✿✿,新时代军事记者的使命责任不会变蜜芽地址永不失联2022✿✿✿,新闻前辈的精神永远是新闻工作者新闻路上的灯塔✿✿✿。
回望身边曾经和依然奋战在军事新闻一线抗洪✿✿✿,汶川地震风景摄影✿✿✿,✿✿✿,当特大雨雪冰冻灾害来临✿✿✿,我所在的报社人人请战个个争先到灾区一线✿✿✿,在抢险救灾✿✿✿,军事训练一线✿✿✿,处处都有我们的军事新闻记者✿✿✿,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冲在最前线✿✿✿,及时准确发回大量新闻报道✿✿✿。到戈壁大漠✿✿✿,到高山海岛✿✿✿,不分男女✿✿✿,不问危险✿✿✿,同是新闻战士✿✿✿。“基层在心中✿✿✿,新闻在路上✿✿✿,我们在追求”✿✿✿,成为我们当代军事新闻记者的崇高理想和共同的追求✿✿✿。
在馆内展陈中✿✿✿,看到这样的介绍✿✿✿,1939年的春天✿✿✿,著名摄影家沙飞等人在平山县蛟潭庄举办过一个摄影展✿✿✿。规模虽不大✿✿✿,但却吸引了十里八乡的老百姓前来观展蜜芽地址永不失联2022✿✿✿。那时候老百姓识字的人并不多✿✿✿,但从照片上可以直观地看到八路军战斗和胜利的情景✿✿✿。无从知道这个摄影展是否人民军队新闻发展史上第一次新闻摄影展✿✿✿,在战争年代又是怎样的创意设计✿✿✿。但我们知道✿✿✿,一幅幅反映军民抗战的画面走进百姓心坎里✿✿✿,成为最有力的全民抗战动员令✿✿✿。
据馆藏记载✿✿✿,抗战期间✿✿✿,阜平这个只有9万人口的小县✿✿✿,有2万人参军参战✿✿✿,5000余人壮烈牺牲✿✿✿,被称作“抗日模范根据地的模范县”✿✿✿。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情景✿✿✿。晋察冀还出现了这样的奇观✿✿✿:一个八路军新组建的团都是平山人✿✿✿,因此该团被命名为“平山团”✿✿✿,类似的还有“阜平营”“曲阳营”“灵寿营”等商业摄影✿✿✿,✿✿✿。
到阜平还有一处我们一定要去拜谒的地方✿✿✿,它就是《晋察冀日报》的常驻地马兰村✿✿✿。马兰距城南庄仅16公里✿✿✿,到达村口时✿✿✿,已是下午✿✿✿,马兰广场并不太大✿✿✿,但很开阔✿✿✿,那天✿✿✿,天很蓝✿✿✿,如棉团的白云美丽无比✿✿✿,也把山村衬托得无比幽静✿✿✿。石碑✿✿✿,雕塑✿✿✿,展板✿✿✿,标识✿✿✿,记录着红色马兰的抗日岁月和牺牲的英雄们✿✿✿。
1943年的深秋✿✿✿,马兰村遭受了一场劫难✿✿✿。一天✿✿✿,日军进犯马兰✿✿✿,妄图彻底摧毁《晋察冀日报》✿✿✿,就在敌人进村前报社早已在群众的掩护下安全转移✿✿✿。穷凶极恶的敌人将来不及躲避的老乡们抓住✿✿✿,用刺刀威逼着老乡说出报社的去向和机器物资都到哪里去了✿✿✿。乡亲们的回答只有三个字“不知道”✿✿✿。敌人想杀一儆百✿✿✿,就将单德顺和孙士兰两位老汉当场杀害✿✿✿,毒打百姓并关进菜窖✿✿✿,把烧红的木炭往菜窖里扔✿✿✿,被敌人百般折磨的村民们宁死不屈✿✿✿。“绝不能出卖报社✿✿✿,绝不能出卖革命同志”✿✿✿,百姓们相互鼓励着✿✿✿,坚定着✿✿✿。凶残的敌人挥动刺刀✿✿✿,一连杀害了19位老乡✿✿✿,马兰村✿✿✿,碧血染红✿✿✿。
保护报社就是保护抗战力量✿✿✿,军民一心抗击侵略者✿✿✿。这是太行儿女的品格✿✿✿,更是中国人民在14年抗日战争中所体现出的不屈的精神品格✿✿✿。
阳光明媚✿✿✿,蓝天白云✿✿✿,行走在红色马兰小村庄✿✿✿,拜谒新闻前辈战斗过的地方✿✿✿,一条条带着往日时光的街巷路标✿✿✿,让我很快就找到了要拜访的地方✿✿✿。
报社路——蓝色的路标指示牌镶嵌在马兰村的一处墙壁上✿✿✿,沿着指示牌路标方向就是当年通往晋察冀日报社的道路✿✿✿。那一刻✿✿✿,内心倏然悸动✿✿✿。